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综述
中纪委网站:紧盯国资监管责任落实 推动补齐管理短板

十问中国粮食安全: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发布时间:2014-10-15  来源:央视网  字体大小[ ]

  原标题:十问中国粮食安全:谁来种地?怎么种地?

  央视网特稿 记者 裴彤 王磊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今年的主题为“家庭农业:供养世界,关爱地球”。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我们的粮食安全有无保障?这些都是国人关注的问题。

  一、什么是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要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

  习近平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全面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文章称:“在粮食问题上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盲目乐观,不能今天吃饱了就忘了昨天饿肚子的滋味。”

  二、为什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强调只要粮食不出大问题,中国的事就稳得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称,中央提出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和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第二,有助于避免在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后出现粮食生产大滑坡。第三,有助于处理好工业化和城镇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第四,有助于协调好当前和未来的粮食安全。

  三、18亿亩耕地红线能否保住?

  韩长赋称,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要量化“两个指标”。从资源条件、需求结构以及国内外经验看,一是做到“谷物基本自给”,保持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二是做到“口粮绝对安全”,稻谷、小麦的自给率能基本达到100%。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硬指标,也是硬约束。划定“两条底线”,实现自给率目标,稳定播种面积是基础。从目前的粮食单产水平和未来科技进步的潜力看,在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必须守住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和谷物播种面积14亿亩的底线。

  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的确定综合应用了近年来我国人口、土地、农业、经济、环境等多学科研究的成果,是在科学分析测算耕地需求量基础上作出的审慎决策。韩长赋强调,坚决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虽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耕地的账面数字有所增加,但耕地还是那么多,产能也还是那么多,实际并没有增加。对此,必须有清醒的“红线意识”,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农民可以非农化,耕地决不能非农化。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有地可种”。

  四、中国人为什么不能靠进口粮食过日子?

  韩长赋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约束,粮食有缺口是客观现实,需要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但十几亿中国人不能靠买饭吃、讨饭吃过日子,我们的饭碗要主要装自己的粮。这是因为:一方面,国际市场调剂空间有限。目前全球粮食贸易量仅有5000~6000亿斤,不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大米贸易量700亿斤左右,仅相当于我国大米消费量的1/4,既不够我们吃,也不可能都卖给我们;另一方面,大规模进口不可持续。如果我国长期从国际市场大量采购粮食,可能引起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不仅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也会影响我国与一些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五、影响我国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因素有哪些?

  韩长赋指出,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并存。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出台“四补贴”、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政策,解决粮食效益低的问题,但成本上涨、效益下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从生产成本看,我国农业日益显现“高成本”特征。这些年农资价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都在上涨,特别是过去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快速上涨,农忙时节有的地方一天100多元都请不到人,一些农户特别是种粮大户很难承受。从种植收入看,比较效益偏低并呈下降趋势。多数地方,一亩粮食的纯收益只有二三百元,农民说,“辛辛苦苦种一亩田,不如外出打几天工”。这将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农民漠视农业的现象。

  六、怎样解决“谁来种粮”的问题?

  韩长赋认为,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解决“谁来种粮”、发展现代农业的应对之策,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点。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训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吸引一部分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供种育苗、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服务,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的核心是要提高农民收入。而要提高农民收入就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规模经营。

  七、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面临哪些挑战?

  韩长赋认为,目前的家庭承包经营制面临“两大挑战”: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谁来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全国农民工达到2.7亿人,一些地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比重高达70%~80%,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5岁。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比2013年提高6.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结构性短缺将更加突出。土地经营规模小,“怎么种地”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家庭承包经营也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符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生产特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今后仍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亩多,几乎是世界上最小的,大约是美国的1/200、阿根廷的1/50、巴西的1/15、印度的1/2。我国现有承包农户2.3亿户,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广大承包农户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小规模经营的格局不会根本改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表示,农业之所以要实行家庭经营,这是农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现在很多资本盯着农村土地、林地,有人也主张公司制,将土地租给公司经营。但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只有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建立极其紧密的利益联系,让劳动者的付出能够得到回报,才能调动劳动者的内在积极性。这个关系建立不起来,农民不可能认认真真地种地,农业就不可能搞得好。

  八、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藏粮于技”,还有多大空间?

  “百亩片平均亩产达1026.7公斤,再创世界纪录!”10月10日,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在农业部组织的第四期超级稻高产攻关基地测产现场,这样的喜讯让84岁的袁隆平院士难掩激动之情。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国研发推广了良种良法、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深耕深松、旱作节水、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批实用技术,促进了粮食连年稳产高产。专家们指出,在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藏粮于技”。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5%,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70%至80%,德国、英国、法国等超过了90%,我国还有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仍有潜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说。

  九、手中有粮之后,如何确保吃得健康?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一句老话。现在,“手中有粮”,还要“吃得健康”。因此,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

  民革中央专职副主席何丕洁指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必须守住耕地红线,还必须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紧密结合。他建议:第一,应实施健康土地工程。第二,推进洁净水源工程建设。第三,推进农业的绿色生产。第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风险预警机构,对主要食用农产品的风险隐患进行摸底排查、专项评估、监测预警,不断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十、粮食都浪费在哪儿了?

  国家粮食局发布的数字显示,全国农户储粮、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的粮食每年达到700亿斤以上。以徐州为例,徐州目前共有3个中央粮食储备库和100多个地方粮库,仓储能力300多万吨。其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老式粮仓占了不小比例,这类粮仓条件较差,有的甚至连烘干设备都没有。

  粮食的存储,不止有国家与地方的存储,还有农户的存储。国家粮食局最近的调查显示,在储粮农户(农民在自己家里储存粮食)中,已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农户不足3%。据统计,每年700亿斤的粮食产后损耗中,发生在农户生产储存环节的损失占到了400亿斤,平均损耗率在8%。

  粮食的损失不仅产生在存储环节,在运输环节也多有损耗。长途的火车运输往往很难将损耗量控制在合理损耗范围3%以内,损耗率经常会达到4%至5%。

  另外,我国在粮食消费环节的浪费现象尤为惊人。有人调查估算过,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价值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习近平要求,高度重视节约粮食,浪费之风必须狠刹。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资料来源:新华网、中新网、求是网、中国广播网、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农业新闻网摘编彭启智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