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长江、黄河,澎湃着高质量发展的声音
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综述
中纪委网站:紧盯国资监管责任落实 推动补齐管理短板

专家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发布时间:2013-11-16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字体大小[ ]

  原标题:实录:专家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11月15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播发。央视网邀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作客中国网络电视台演播室,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面是文字实录部分: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本期节目,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今天节目的现场,特别邀请到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艾院长,就这个《决定》进行解读。艾院长你好。

  艾四林:你好。

  主持人:首先您看了这个《决定》之后,您有一个什么样的总体印象,跟我们说一说?

  艾四林:这个《决定》我也是刚刚读完全文,我个人觉得它还是中央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纲领性的文献,读完全文以后,我有这样三点印象。一是问题意识特别强,这个《决定》,我觉得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围绕这个问题不仅仅是针对我们改革实践中的一些重大的、突出的、关键的要去破解的难题,也是针对我们老百姓他所期盼、所希望解决的问题。所以我想这就像习总书记说的,我们的改革是问题倒逼式的改革。

  第二点印象就是我们改革更加突出全面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前六次相比较而言,这次《决定》更加突出了全面性,也就是强调全面推进各个方面的改革,比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等。

  如果说在我们改革开放的初期或者中期,我们单一的改革,可能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但是改革发展到今天,任何一个单一式的改革,都难以破解这些疑难问题。只有这种协同性、系统性、全面性的改革,才能够破解每一个单一的问题和整体的问题,这也是它的全面性很重要的体现。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相对于其他几个领域的改革是个重点,我想最主要由我们国家仍然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来决定的。我们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改革中的问题、建设中的问题,主要依靠发展来解决。

  我们每个领域改革的重点,它的主线也是非常明确,《决定》里面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使得这个主题更加明确、更加细化。比如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紧紧围绕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我们其他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改革,都要紧紧围绕这样一个主线重点展开。

  主持人:这是艾院长第一时间读到这个《决定》的整体印象。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现在改革开放30年了,为什么这个时候这么强调改革?

  艾四林:仔细想来,我想至少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这次改革。为什么人们把它叫成再出发,改革再出发,或者新的改革。我想一个原因就是从国际范围来看,改革应该说是目前一个国际性的潮流,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性的重大课题。我们都知道2008年金融危机在美国发生以后,很快就席卷了整个欧洲,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经济体,还没有完全从这个金融危机当中走出来,主要经济体经济的增长,仍然是处在一个缓慢的、停滞或者上升期,大多经济体的增长速度都没有超过1%。

  这场金融危机就使得西方的一些政要,包括一些知识分子也开始反思西方的发展模式,西方的社会结构。所以这个改革也构成了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的一个转型这么一个改革时期,他们有的探索各个方面的改革。

  第二个从我们国内来看,改革应该是我们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的一个大的趋势。因为改革30多年来,我们国家累积了,应该说有各种各样的成就,这个是举世瞩目,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累积成绩的同时,我们改革中各种问题也在不断的累积,以至我们改革进入一个关键期,改革进入到一个深水区。

  改革恐怕在我们国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为实践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是无止境,改革也是无止境的。

  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国家利益多样化,人们思想的多变性构成我们社会的基本面,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形成全社会的一种共识,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难题。但是在改革这个问题上,全社会恐怕没有多大的异议,无论处在什么阶层,无论有什么利益的诉求,恐怕大家都会认定改革是我们走向美好生活的一个最大的一个助推器。

  主持人:您说到改革,现在是进入了一个深水区,大家也非常关心,《决定》当中如何指引我们改革之路该怎么走?我们看到《决定》里特别强调,改革的路径是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怎么来理解这句话?

  艾四林:我想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某种意义上回应了最近几年,有关改革路径选择方面的一些争论。改革30年来,我个人觉得一个非常成功的经验,就是我们坚持了时间为导向,就是坚持了摸着石头过河。因为受制于视野,在中国的这个探索,在中国的这个建设,它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探索,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可以模仿,所以只能在实践当中去开创、去建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这样的道路,这就注定了我们这场改革它一定是在实践当中丰富和完善的。所以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成功的经验,今后我们要坚持这条经验,不能放弃。

  但同时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深水区,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期,所以我们容不得任何的失误。这个时候更加理性的一种改革,更加按照改革进行的规律进行改革,恐怕也成为我们社会的一个共识。

  如何总结好我们改革35年来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这些经验,我们更加的重视一些顶层的这种设计,这样使得我们的改革更加能够赋予一种规律性,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中央为此成立一个中央深化改革小组,也是为了加强顶层的、宏观的这种设计,我想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才能够更好的使我们的改革走的既大胆又稳妥。

  主持人:我看到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现在发展到今天,经济处在这样高速发展的状态,有了顶层设计这样很好的指引是不是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老的话题相结合,这个必要在哪里?

  艾四林:因为我想《决定》里面也写的很清楚,实践它是无止境,我们的顶层设计是一个理论性的设计,理论是来自于实践的,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他能够单靠自身的思维、单靠自身的想法就能够把这个设计,方案能够设计得好。

  我们改革35年的经验说明了这一点,我想以后的经验也能够同样证明这个道理,理论来自实践,当然我们顶层设计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两者之间一定是有关系。你理论实践就是相互的促进作用,它是相互的依赖和相互的促进的作用,这是无数事实所证明的。

  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个摸石头过河,就是强调我们的实践探索,强调人民的主体作用。任何实践你设计的再好,如果没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参加,没有千千万万老百姓实践大胆的探索,我想我们顶层设计再完美,它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么这种顶层设计没有这个实践的结合,它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是一个没有坚实基础的东西,我们顶层设计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了这个实践的基础,否则我们顶层设计就是一个空中楼阁。

  主持人:所以改革之路上二者缺一不可。

  艾四林:没错。

  主持人:《决定》当中提到全面深入改革的总目标,说到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当中提到这两句话怎么解读?

  艾四林:我觉得非常深刻,很值得我们认可把握。第一句话来讲,总目标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我想有几点值得注意。一些表明了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我想改革毫无疑问它有一个方向,35年成功的改革实践,经验之一就是我们始终坚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我想这一句话就回应了我们很多人的一种关切,我们改革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让我们的改革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制度,而不是别的。所以我们的《决定》里面再一次强调,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会走邪路。

  第二个,实际上这句话突出了制度建设,制度建设也许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显得不那么突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道路的探索,沿着道路探索形成理论上的一种创新。但是改革到了今天的时候,恐怕要把我们改革当中所形成的一些比较成熟的一些经验,加以总结、加以提炼、加以固化。

  我想改革开放30年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仔细想来,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说是不正常的事情,但至少它给我们提了醒。就是我们改革过程当中,如果不把成熟的想法制度化,会使得我们改革的预期不确定,这种不确定就使得整个社会、人们心理产生不安宁,更严重一点说,产生一种社会的很多人的投机心理。

  我想改革,一个好的改革或者一个成功的改革,一定是要给人一个相对确定的一种预期,而一个制度的建设,它恰恰能够保证这个预期,正是因为这样,我想我们现在更加高度重视我们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就在情理之中的。

  第三个总目标实际上回忆了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里面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他说恐怕再要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个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那么正好我们这个《决定》提出要到2020年,也就小平提出30年左右。我们提出来,我们要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的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我想也是对小平同志期待的几个回应。

  主持人:您这样的解读也让我们对《决定》当中制度这个关键词有了更好的理解。

  艾四林:总目标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想这里面有两个方面,两个关键词我们要注意。一个就是用治理取代管理,它其中一个含义就是反映了国家性的国家治理的经验,因为现在整个国际化大的背景下,社会的主体的多样性、市场主体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大的趋势,光靠国家行政权利在治理当中起作用,已经远远不够了。有的思想家提出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他提出来是不是需要有一个,没有政府的世界性治理,也就是更好地发挥市场,发挥社会,发挥公民本身这种治理能力。

  主持人:您怎么看这个观点?

  艾四林:我觉得整个的世界发展趋势没到这一步,国家主权仍然是现代社会最基本性的特征。但是他提出来一个问题在哪儿?怎么样更好的发挥市场、社会,在这个治理过程当中的主体性的作用?

  主持人:这个《决定》当中,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看到《决定》当中,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进一步明确的这样一个说法,那么同时又请您要把这句话进行解读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的作用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政府被削弱了?

  艾四林: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不是市场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我想这个含义还是不一样,实际上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说,把理顺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个是什么意思?一个就是要我们怎么界定市场的职能和它的作用。第二个是怎么界定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这两者不能仅仅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我个人觉得也要界定市场的职能和作用。我们既不能够把政府的作用加以无限的放大,也不能够把市场的作用,超越经济的范畴,把它放大到社会所有的领域,我想也是要避免的,市场在这个自然配制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在市场和政府之间划分范围,使得它们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府市场现在问题在哪儿,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政府干预市场过多,另一方面是政府监管也不利,这是一个矛盾。那我们的改革在理顺这个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上,解决政府的这两个问题。这个政府不能干预过多,这是第一条,不能干预过多首先明确它的职责是什么,这个《决定》里面非常清晰的把政府的职责界定清楚了。

  这样的话,职责界定清楚以后,我们要强化它承担的职责,从一个领域的退出,恰恰是要强化它自身的领域的职责。这个减法的同时,实际上是在做加法,我觉得市场也是这样,市场我们在做加法的同时也要做减法,我们行政系统里面你就不能市场化。你的市场行政领域里面,市场你搞的交易以后不能再做,生活领域也是这样,我们社会领域也不能市场化,都把它市场化以后也是违反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市场到政治领域里面,也影响了政治领域发展的规律。

  改革路径应该是让市场去归到市场,政府归到政府,各自的职责明确,权限明确,发挥作用、界限明确,这样我想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布局,像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市场,就认为市场是万能的,就能替代其他所有发挥作用的手段。我想这个要避免。

  主持人:请您帮我们把《决定》当中的关键词最后梳理一下。

  艾四林:第一个关键词还是制度,第二个关键词才是全面,第三个关键词是深化,第四个关键词就是市场。

  主持人:这几个关键词您刚刚都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好,今天非常感谢艾院长,也感谢大家的收看,再见。

中国公众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